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本市制定出台《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年)》,提出以品质发展为主线,以数字赋能为动力,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内贸外贸协同联动、商品服务无缝链接,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优化消费购物环境,提升上海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和消费满意度,更好发挥消费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优化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使“上海购物”品牌打得更响、辐射更广,逐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施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年)的基础上,以品质发展为主线,以数字赋能为动力,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内贸外贸协同联动、商品服务无缝链接,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优化消费购物环境,提升上海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和消费满意度,更好发挥消费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优化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使“上海购物”品牌打得更响、辐射更广,逐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消费贡献度达到新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服务消费和外来消费规模明显提升。到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以上。
——消费创新度实现新突破。创新技术在消费各个环节广泛应用,商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发展,数字化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集聚发展,新型消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型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到年,全市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6万亿元左右,基本建成12个试点智慧商圈。
——品牌集聚度迈上新台阶。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云集更多全球优质消费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新品牌,创新一批老字号品牌,加快建设地标性和特色性消费载体,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到年,打造25个特色商业街区,打响个左右引领性本土品牌。
——时尚引领度得到新提升。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内外品牌的新品发布活动、首秀和首展活动进一步集聚,全球时尚活力排名逐步提升,“五五购物节”、上海时装周等活动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到年,全市高端品牌门店数量达到个左右,新引进品牌首店家以上。
——消费满意度取得新成效。消费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消费便利度明显提高,重点商圈商街的文化内涵和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智慧商业应用更加广泛,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消费者体验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
专项行动
(一)消费地标打造专项行动
聚焦城市中央活动区和五大新城,完善商业布局规划和商业发展导则。构建沿*浦江东西联动、南北协同,云集国际国内精品、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吸引全球消费客群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构建引领高品质生活和辐射长三角消费市场的五大新城商业新增长极。
1.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深化南京东路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加快世纪广场项目改造,推动业态结构调整升级,集聚国内外特色品牌。推动南京西路集聚国际高端品牌,做强新品首发功能,建设海派文化地标,打造城市更新与品质消费的世界级标杆,推进大张园地区整体开发。支持小陆家嘴商圈结合陆家嘴金融城和滨江商务旅游休闲带建设,打造首发首秀时尚发布平台,打造高端商业商务集聚互动、文化体验功能突出的世界级综合商圈。突出淮海中路—新天地商圈海派特色,推动“大新天地”区域、环复兴公园区域等改造提升,打造引领高端时尚潮流的时尚消费地标。发挥豫园商圈民俗特色,加快推进豫园二期等项目建设,提升夜间经济功能,打造链接传统与现代、民俗与潮流、民族与世界的特色消费地标。加快徐家汇商圈5G智慧商圈建设,联动徐家汇源4A级景区,打造体验化、立体化、智慧化特色突出的世界级文商融合商圈。支持北外滩商圈高质量推进北苏州路步行道改造工程和无车区建设,打造高端商业商务、特色文化体验、国际化会议博览功能集聚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和世界级会客厅。
2.培育彰显城市文脉和商业文明的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国潮品牌特色街区,支持陕西北路、豫园等有条件的街区引进集聚国内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国潮品牌、本土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培育形成一批集成展示、弘扬推广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国潮品牌特色街。打造国别商品特色街区,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结合免退税经济,支持森兰商都、比斯特购物村、佛罗伦萨小镇等打造集聚全球优质进口商品、融合国别特色文化活动、服务模式灵活便利的国别商品特色街区。提升分时步行特色街区品质,结合步行街改造、夜间经济发展、特色小店培育、老字号创新等,提升湖滨路、安义夜巷、外滩枫径等分时步行街品质,引入特色化周末集市和街头艺人表演,拓展商品和服务种类,打造特色化活力街区;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新建分时步行街。打造海派特色街区,聚焦风貌保护区特色商业品牌资源和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加强整合联动,打造武康路、愚园路、武夷路等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海派特色商业街区。
3.打造五大新城商业地标。加快建设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综合性新城商业中心,集聚优质消费资源,推动消费融合创新,优化商业布局,提升消费环境,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错位发展的新城商业体系。强化新城面向长三角区域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功能综合的新城商业中心。加快建设新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商业,合理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类型全、能级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集群,形成功能集成、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便利的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推动新城结合历史街区、城市生态景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等,形成商旅文结合的特色消费功能区。
(二)首发经济提质专项行动
持续做强首发经济,打造首发经济示范地标,提升新品首发活动能级,完善首发经济制度环境,加快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形成从“首发”到“首店”到“总部”的首发经济效应,助力集聚品牌资源,提升产业能级,引领消费潮流。
1.打造首发经济示范地标。支持浦东新区、*浦区、静安区、徐汇区等区深化首发经济示范区建设,新增1-2个首发经济示范区,支持各区研究制定促进首发经济发展*策措施,打造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于一体的生态链。支持打造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西路、上海展览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等全球新品发布地标载体。支持龙头电商平台打造全球新品网络首发平台。支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标性高端商业综合体,吸引高能级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入驻,每年新增各类品牌首店家以上。
2.提升新品首发项目能级。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季”,支持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和潮牌来沪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形成国内外品牌首发的共振效应。将上海时装周、上海高级定制周、上海国际美妆节、上海车展、上海潮生活节等打造成为专业新品发布平台。加大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整体形象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影响力和知晓度。
3.完善首发制度环境。加大对符合首发经济评价标准的品牌新品首发活动和首店落沪支持力度。提高通关效率,持续推进进口服装安全风险评价等进口消费品检验工作制度创新,减少通关成本。吸引一批品牌咨询、广告设计、营销推广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健全新品发布专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时尚设计、专业经纪人、专业公关、专业营销、专业买手等专业人才培养。
(三)品牌经济升级专项行动
打造全球高端品牌集聚地、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创新地,加快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建设高端知名品牌“引进来”和本土自主品牌“走出去”的桥头堡。
1.加快集聚国际品牌。加强与有关驻沪领事馆交流合作,加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国际中高端品牌进入上海。支持上海各类电商平台为国际中高端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提供孵化平台。用好总部经济*策,吸引国际品牌总部入驻,提升总部能级。鼓励我市大型商业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支持和引导各区加大商业结构调整力度,为国际品牌打造全场景体验中心或服务中心创造条件。支持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高端消费品牌的运营管理、客户管理、互联网服务、人才培训等第三方专业主体。
2.打造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支持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鼓励发展具有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打响个左右引领性本土品牌,支持引领性本土品牌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主题街区、进免税店,拓宽销售渠道。发挥直播电商的新业态模式优势,聚焦汽车、日化美妆、纺织服装、设计品牌、食品等重点领域,促进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扩大销售。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日、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等品牌展会和活动,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3.发展零售自有品牌。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和电商平台实施自有品牌战略,依托大数据精准发掘消费需求,提升商品管控能力,运用先进生产工艺,提升自有品牌产品品质。依托“五五购物节”等重大商业节庆活动和展会平台,加强自有品牌宣传推广,培育自有品牌消费环境,提升自有品牌形象。培育壮大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行业组织,发挥信息交流、人才培育、经验分享等方面积极作用,培育集聚一批掌握零售业营运规律、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打响老字号品牌。深化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支持发布“国潮新品”,加快产品迭代更新,推出伴手礼、时尚款、定制款等各类新品。支持老字号在南京路、豫园、陕西北路等商圈集聚发展,升级打造旗舰店、品牌店、集成店。鼓励老字号在五大新城、大型居住社区设立网点,积极利用线上平台辐射国内城镇、乡村市场。支持老字号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宣传推广,鼓励老字号进入免税店设立专柜,支持老字号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出口。支持国资老字号产权改革,积极引进战略资本,推进老字号核心优质资产证券化。加快建设老字号“掌门人”、传承人队伍,推行技师工作室、学徒制等激励措施。依托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加强老字号商标配套专项保护、注册登记保护、异地协调保护、跨部门保护。
(四)夜间经济点亮专项行动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挖掘夜间经济发展潜力,加强规划布局,丰富内容供给,优化配套保障,打造一批具有烟火气、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的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
1.打造“1+15+X”夜间经济整体布局。促进我市夜间经济地标从点、线发展向块、圈、带状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具有标志性、体验丰富、包容多元、与时俱进的全球知名夜生活目的地。发展滨江夜经济活力带,重点挖掘滨江沿线以及苏州河两岸滨河夜经济潜力。打造15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聚焦重点区域,加快各类剧院、音乐演出场馆、画廊、体育场馆等场馆设施集聚,重点打造*浦滨江外滩、浦东滨江富都-船厂、人民广场-南京路、思南公馆-复兴公园、新天地-坊、豫园、静安寺、吴江路-张园、环大宁马戏城、衡复地区、五角场-大学路、吴中路等12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新增3个夜生活集聚区。试点发展新天地-坊、人民广场-南京路等深夜营业街区。打造安义夜巷、外滩枫径、思南夜派对、外滩源集、大学路天地创市集等一批主题化、特色化、差异化主题夜市。
2.丰富夜间经济内容供给。鼓励旅游景点、博物馆、艺术馆、体育场馆、公园等场馆设施在特定时段开放夜场活动,定制夜间活动内容。培育时空之旅等一批常态化、标志性演出项目,挖掘浦江游览、豫园、南京路等旅游景点潜力,增加常态化、标志性实景演出。在青浦区、嘉定区等区试点打造古镇夜间经济标杆,支持发展民宿、实景演出,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夜间体验项目。塑造“上海六六夜生活节”节庆品牌,围绕夜购、夜食、夜娱、夜游、夜秀、夜读、夜健等主题,推出购物不眠夜、夜市文化节、博物馆奇妙夜、酒吧文化节、深夜书店周、街头艺人周末秀等特色活动,开发夜生活节定制巴士串联重点地标。
3.健全夜间经济发展机制。加强夜间经济产业研究,研究建立衡量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设立夜间经济国际咨询委员会,吸引商业、文化、演艺、旅游等领域国内外行业领袖、专家为我市夜间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公开招聘深谙夜间经济、具有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全市“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深化各区夜间区长、各区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将重点区域相关地铁线路周末夜间运营时间延长至凌晨以后,委托第三方开展夜间交通配套专项评估,精准调整优化夜间交通配套。推动外摆位、周末限时步行街、夜间停车、演艺新空间布局、灯光优化等方面的*策创新。
(五)外来消费集聚专项行动
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商业与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地标和项目,营造游客友好型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环境的国际化和便利化水平。
1.促进会商旅文体联动消费。整合全市重点会展场馆、商圈商街、旅游景点、文体场馆等设施的重大活动信息,完善交通组织、活动宣传、项目联动等配套方案,打造会商旅文体、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消费场景和示范项目。持续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旅游节等品牌活动能级,培育打造时空之旅等常演不衰的文化体验项目。深化体育消费券公益配送试点项目。提升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网球大师赛、上海马拉松、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等品牌赛事水平,全力办好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年亚足联亚洲杯等重要赛事。打响上海美食名片,办好环球美食节、上海小吃节等活动。
2.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争取国家出台市内免税店新*,推动放开市内免税店经营者资格和销售对象限制,支持我市企业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鼓励免税店设立国产商品销售专区。扩大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策实施范围,优化退税流程,扩大退税商店数量、类型及覆盖地域范围,鼓励重点商圈、机场、宾馆酒店内商场和旅游景区商业网点开设退税商店,每年新增退税商店50家左右。在机场、港口等入境口岸和重点商圈、涉外宾馆酒店、重点文旅体育设施及会展场馆加大免税店和退税商店推介力度。
3.提高外籍人士消费便利性。提升国际旅客出入境便利度,建设面向团队的入境签证互联网申报平台,对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文化、赛事活动入境人员提供签证办理便利。加强*策宣传,释放团队旅游、健康旅游签证便利*策效应,用好小时过境免签、邮轮免签*策。拓宽入境旅客数字化支付渠道,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入境游客移动支付服务项目落地实施和推广,优化短期入境外籍人士的境内移动支付体验度。鼓励收单机构在重点景区、商圈布设可受理境外银行卡的终端设备,完善外卡收单受理环境,提升支付便利度。打造多语种服务示范场景,聚焦思南公馆、愚园艺术生活街区、大学路等重点商旅文街区,增加和完善多语种导示标识,开发英文版电子地图,鼓励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及巡游车统一调度平台开发英语等多语种界面,在出租汽车候客站新增英语页面开展境外旅客“一键叫车”服务。
(六)商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
抓住数字化变革和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加快推进我市商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更好满足新型消费需求,更快促进商业流通创新。
1.加快商业数字化主体培育。推进传统商业数字化创新,推动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向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培育全领域、全流程的实体商业企业数字化经营能力,鼓励建设一批智慧购物示范场景。在综合百货、大宗商品、生鲜食品、生活服务、工业品、农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数字化水平领先、便民惠民利民、具有引领效应的百亿级或千亿级电子商务标杆企业。鼓励线上平台与实体商业深度合作,打造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的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一批老字号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鼓励老字号数字化转型,重点推动产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场景数字化、运营数字化。推进网络新消费品牌建设,打造个左右面向垂直领域、细分客群的上海网络新消费品牌。
2.推进商业数字化载体建设。支持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率先建设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浦区、静安区等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化示范区,支持长宁区、普陀区等区创建生活服务数字化示范区,支持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创建新城商业数字化示范区。建设1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商圈商街,增强大数据归集能力,打造集精准营销、虚拟导购、智能购物、AR互动、无感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商圈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线上平台与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西路商圈、徐家汇商圈、五角场商圈、虹桥商圈等重点商圈商街在流量和数据方面开展示范合作。深化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储备项目。
3.打造直播电商高地。加快优质直播平台培育,集聚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直播电商平台,融合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品、农产品和生活服务、生产服务专业直播电商平台。加快培育具有跨境电商服务能力的MCN(多频道网络)机构,培养一批精通外语、了解产品和消费习惯的跨境电商主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直播活动,打造一批体现上海特色的潮流直播消费场景,涌现一批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多元化直播应用场景。支持直播电商平台设立上海品牌专区、举办专场活动等。鼓励在沪国内外知名品牌设立直播旗舰店,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支持直播电商平台培育一批网红消费新品牌。依托我市电商园区、文创园区、产业园区,建设30家左右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电商基地。
4.推进消费领域新基建。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网点布局,推进物流仓储设施智能升级建设。建立网络化、共享型仓储平台,对离散的仓储市场进行标准化、信息化整合。引导生鲜电商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3年内新建改建个左右生鲜前置仓和3个城市分选中心。构建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合理规划和布设智能快件箱、智能取餐柜等智能末端配送设施,3年新建智能快件箱1.2万组以上,鼓励智能售货机、智能饮料机、智能回收站、智慧微餐厅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发展。在社区、商务楼宇、交通枢纽、医院、学校、园区等场所,以垂直、细分、智能的商业模式,打造一批覆盖面广、类型丰富的新零售应用场景。
(七)“上海购物”品牌推广专项行动
将“五五购物节”打造成为新一轮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全球名片和标志性活动。加强“上海购物”品牌整体形象策划,加大全球营销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上海购物”品牌的认知度,增强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1.提升“五五购物节”等办节水平。坚持“*策+活动”双轮驱动,强化市区联合、*企联手、区域联动,做到本地平台、商家全覆盖,终端产品全覆盖,消费人群全覆盖。更好发挥“五五购物节”促进商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内外贸联动、促进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和长三角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着力办好“全球新品首发季”“上海六六夜生活节”等一批精品活动。聚焦重点企业、重点品类、重点领域,不断推出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大力度优惠促销活动。整合长三角区域各省市会商旅文体和宣传资源,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规模。推动上海制造品牌“走出去”,联动国内外知名品牌、上海制造品牌、外贸精品,持续提升新品发布平台功能。办好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等一批重要会议论坛。
2.实施“上海购物”品牌全球推广计划。构建城市全球推介的网点布局,制定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营销推介计划,加快布局10个左右海外推介办事处、联络点、客户中心。发挥驻外机构作用,加强城市海外营销推介,与具有影响力的广告公关机构合作,建立属地化、专业化、国际化、精准化推介矩阵,塑造上海城市形象。
(八)消费环境优化专项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通过营造诚实守信、服务制胜、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能,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和体验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继续推进线下零售企业“七日无理由退货”服务承诺亮牌行动。整合升级改造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争创国家商务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城市。持续发布重点商圈“上海购物”诚信指数,督促企业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浦区、静安区、杨浦区、嘉定区等试点区域推进信用示范商圈建设。依法依规建立我市商务领域的守信激励对象名单和失信惩戒对象名单,完善商务领域信用修复机制,构建以商务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宝山区预付卡金融监管创新试点,推进预付卡治理数字化,并逐步推广到全市。
2.完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深化内贸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编制城市共同配送规划,形成前置仓设置、“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加强对直播电商等新型消费业态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完善商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我市商业服务管理规范,完善首席质量官制度。鼓励平台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研究制定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标准,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
三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市国际消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职能,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研究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重大问题,协调制定重要*策,部署推动年度工作任务等。
(二)强化人才支撑
加大复合型创新型商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重点引进紧缺的复合型商业运营管理、物流供应链、电商、新零售等领域以及时尚职业经理人、时尚设计师等高端专业人才。加大传承老字号传统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人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沪投资创业。
(三)完善消费统计制度
建设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构建融合*府端和市场端、供给侧和消费侧大数据于一体的监测体系。针对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外来消费、夜间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强统计指标研究,多维度反映消费市场发展新趋势。
资料:市商务委、市大数据中心
原标题:《“上海购物”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