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儿童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显友委员代表民进省委发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0岁~14岁儿童群体人数已经达到2.5亿人,在国家*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儿童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能用数字创意产业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和教育等多种类型的内容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也可以打通儿童消费生态全产业链。我省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优势体现在:一方面,我省拥有雄厚的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资源,拥有世界数量第一的儿童著作权资源,相关企业拥有至少1.5万种图书、1万分钟动画片、5万分钟同步音频、几十万幅高品质图片以及1万分钟幼儿精品示范课视频,为我省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另一方面,我省掌握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标准支撑,年,《婴幼儿读物分级推广指导》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经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花落我省儿童文化企业,这是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婴幼儿分级阅读标准,为我省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府有关部门明确我省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制定出台相关*策,建立协同机制,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支持建设国家级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基地,力争产业链条在我省有更多延伸,相关产业更多在我省集聚,形成儿童数字创意产业闭环,打造儿童文化数字创意IP,建设以黑龙江为核心的全国儿童创意产业统一大市场。
一、建立国家级儿童版权交易中心。
依托我省龙头企业自有的儿童版权资源,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整合的全国巨量少儿版权专利资源,以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等优势为基础,建设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儿童版权交易中心。
二、定期在我省举办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博览会。
定期举办常态化的全国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博览会,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展会品牌。邀请数字娱乐创意公司开发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数字娱乐产品;联合全国各领域品牌方和产品方开发大品牌联名产品及文创、服装、食品、玩具等,形成品牌IP衍生品。
三、建设中国青少年文化体验阅读研学基地。
以省内龙头企业雄厚的资源为基础,建设中国青少年文化阅读体验研学基地,通过声、光、电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演艺团体故事排演,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建设多维中国文化阅读元宇宙空间,吸引全国儿童前来培训和研学。在我省成功举办了首届未成年人分级阅读大会的基础上,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合作,复制到全国各省市地区,进一步推动儿童文化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助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立群委员代表农工*省委发言
目前,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独特的优势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结构不断完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科研投入高于我省科研投入平均水平的龙头企业给予*策扶持倾斜。支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上市持有人制度,助力企业适应国家新药*策,充分释放企业闲置生产潜能。持续宣传打造龙江“北药”品牌,搭建省内药企与医疗机构对接平台,创造相互之间深度合作机会。支持省内医药产品销售,制定省医保增补目录时注重向省内药企倾斜,积极推荐我省优势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助力企业开拓省内市场,对省内经招采入围的药品,在具备相同通用名、成分和主治功能的特质前提下,优先选择省内企业产品,增加医药产品在省内的供给量。
二、完善产学研用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提升全行业发展水平。
加强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定期发布生物医药科研信息,定期举办生物医药产业交流会,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在科研方面的磨合统一。鼓励投融资机构融入平台,深入了解生物医药企业特性,制定更具有普适性的融资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各类创新基地,实现科研资源协同共建共享,对初创期建设和成效显著的协同平台给予更高的*策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科研成果,提高技术交易补助比例,加大对企业作为技术成果吸纳方在技术交易方面的扶持力度。
三、提高*策普惠范围,完善人才激励*策,快速高效产生*策效果。
宣传解读扶持*策,帮助企业疏通*策申请环节,保证*策落地实施。建立*策补助申请标准评估机制,注意倾听企业意见诉求,注重扶持*策的普惠性,形成更具有针对性的补助申请的*策和使用条件。注重完善本地人才留岗*策,促进引进和本地人才*策相协调,使省内企业在岗人才经深造并取得相应技术学位后也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人才*策。
四、发挥龙江独特优势,建设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挖掘林、草、坡等非耕地有效面积,推广药林兼做中药种植,推动中药由耕地种植向非耕地种植转化,重点围绕我省道地药材,系统规划龙江北药种植品种,建立药林兼做示范基地,制定药林兼做扶持*策,提高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发挥我省粮食大省优势,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程,推动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集群建设,注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效衔接,形成由农业产品向生物医药产品再延伸的全新产业链条,打造我省特色优势医药产业。
建设龙江元宇宙数字经济体
庞达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省委发言
省第十三次*代会提出,要强化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元宇宙是运用科技手段链接与创造、和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我省应抢抓机遇,打造龙江元宇宙数字经济体,促进元宇宙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经济“换道超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建元宇宙产业发展示范区。
在哈尔滨新区设立元宇宙产业园,建设集研发设计、先进制造、场景构建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打造元宇宙龙江总部基地。协同推进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一核多点”元宇宙产业集聚区。建设元宇宙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建设体验中心,围绕应用场景,开展科普、体验服务,建设元宇宙云上客厅;实施领*培育、载体建设、数字基建、品牌塑造、生态完善工程,打造硬件、软件、内容、应用全产业链,创建技术创新高地、应用示范高地和*策先行先试高地;建设元宇宙孵化器、加速器,设立数字内容创作者基地、元宇宙体验实验基地,集聚产业资源,鼓励创新创业;对接国家*策,支持元宇宙重大基础、平台性项目落地,吸引人机交互、新型显示等元宇宙技术落地;积极布局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超前布局量子信息、星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吸引在我省落户的数字头部企业入驻园区,谋划一批元宇宙标杆企业,形成旗帜效应。
二、打造虚实交互重点应用场景。
打造会展元宇宙,建设云现场,提供无边界、沉浸式展示服务;打造场馆元宇宙,拓展虚拟全场景导览应用;打造电商元宇宙,提升直播带货、虚拟购物体验;打造教育元宇宙,探索多点协作教学、远程互动教学等融合应用;打造文旅元宇宙,拓展虚实交互新模式;打造游戏元宇宙,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号召力和竞争力的电竞品牌;打造社交元宇宙,鼓励发展实时互动、多人参与的新型社交平台。
三、建设元宇宙产业应用创新中心。
依托哈工大等技术优势,破解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建设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平台,构建覆盖虚拟现实全产业链创新生态;支持扩展元宇宙直接关联技术、底层架构技术,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元宇宙接口技术迭代升级;鼓励元宇宙领*企业举办创新大赛、技术峰会,促进项目、人才、技术和资本有效对接;组建元宇宙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开展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
四、加大元宇宙产业*策扶持力度。
设立元宇宙新赛道基金;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产业前景好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加强人才引与培养,引进培育一批元宇宙高精尖人技能型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核心底层技术研发,给予研发费用财*补贴和税收加计扣除优惠等。
保护、开发和利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
迟子建委员代表无*派人士发言
省第十三次*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道外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城市开埠的“活化石”。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探索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强化保护、活化利用的方法和路径。为深入推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繁荣,进一步呈现“老哈尔滨”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商贸特色,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亮点打造名片。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有三大亮点:保存着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相对完好、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群;拥有着传承百年、独具东北风情的商贸街市;传承着独特的“老道外”街区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应围绕这三大亮点展开,把着力点放在弘扬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恢复其原有的商贸传统、传承其独有的街区民俗文化上,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展示哈尔滨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二、创新开发建设模式。
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街区的保护开发纳入哈尔滨市乃至全省发展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出台相关*策,全面落实推进工作措施。抓住《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能够跻身其中,将它推到更高平台。其次,通过公开招商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参与街区改造、扩大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吸引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来街区投资发展,力争找到新的商机,创造新的营商业绩,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第三,引导当地居民热情参与、积极投身于街区规划和建设,探索建立“*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运行模式,实现*府、企业、公众三方共赢。
三、扩大宣传推介力度。
建议保护开发与扩大宣传同步进行。一是发挥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宣传功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引入现代科技作为情境营造的亮点,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美誉度。二是以街区为中心区域,打造“老哈尔滨”风情的沉浸式休闲体验区。保存原有的历史建筑、街巷空间,还原老道外“火磨”“烧锅”等特色产业,带动地方产品闯出名气和品牌,将一些院落打造成田园风格旅馆,吸引游客尝传统小吃,品“烧锅”美酒和“火磨”面点,赏地方戏,实现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三是利用街区现有的广场、街道、馆所,开展文艺演出、产品展销、自主集市等文化、商贸活动。带动更多地产农副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入驻,降低成本,刺激消费,提振信心,进一步打造“老哈尔滨”历史文化品牌和龙江自主品牌,实现互动性和商业性的有机融合。
推动建设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
钱福永委员代表民盟省委发言
我省毗邻俄远东地区,同俄罗斯5个州区接壤,有国家级对俄口岸27个。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依托我省地缘优势和对俄农业合作的良好基础,以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规模化管理的有利条件,推动建设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将集中、高效地解决对俄农业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中俄农业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企业主导型示范区发展新模式。
以现有我省在俄设施条件、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业合作园区为基础,以远东地区滨海边区、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犹太自治州等四个重点州区为核心建设区,辐射带动新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地区等俄内陆地区,整合升级建设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推动建立以两国农业部门引领、地方*府支持、企业具体执行的示范区发展模式,由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联合体主导,特别是大型企业或国企,吸引中俄双方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较完善的境外农业合作产业聚集区。
二、建设产业聚合型示范区新样板。
在示范区内开展农业种植、种质资源、土壤改良、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仓储、农机具农资配套、跨境粮食加工贸易等全产业链建设。主要以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种植为主,配套建设畜禽养殖生产基地,优良品种选育和技术示范基地,粮油以及饲料加工、农机农资农技服务、物流仓储等园区,逐步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中俄农业合作的种植开发区、科技创新区、现代种业示范区、机械装备展示和服务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仓储物流和跨境贸易区等六大核心功能区。
三、探索合作共建型示范区新路径。
园区采取中俄两国共建模式,协调中俄相关部门在示范区开展*策试验。中方引导大型农业企业赴试验示范区投资,为企业争取对外投资合作*策支持。俄方支持示范区入驻企业享受远东跨越式发展区、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优惠*策,在企业利润税、财产税、土地税和社保优惠等方面享受*策。
四、建立完善服务型产业新平台。
为入驻企业搭建全方位的发展服务平台,提供法律、法规、*策以及技术贸易咨询等服务;简化大豆等品种审定和注册程序;给予农机具和配件进口关税优惠,减免农药首次登记费用;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简化劳务大卡审批程序;简化农产品运回商检和海关通关流程,在配额和关税方面给予支持。
五、创设示范区配套型融资新举措。
为境外农业投资企业配套国家创新保险支持*策,引导*策性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协助申请国内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支持。协调俄方农业保险公司为中国控股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给予保险费用补贴。推动中俄金融机构合作,对示范区内企业给予低息信贷支持,解决境外企业融资难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方传龙委员代表民建省委发言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应担负起农业强省、强国的使命,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基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主力*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中共省委、省*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出台了系列支持*策。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资源匮乏、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和文化层次低等问题;存在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侧脱节等现象。为促进我省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城乡一体化职教体系。
一是*府统筹规划、建立高层管理机构、完善职教联席会议。协调管理城乡职业教育,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深度融合。二是实施农村职教模式创新、打造城乡一体化职教体系。实施*府引领、教育实践、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职教模式创新,构造*府、学校、市场三个层面的城乡一体化职教体系。
二、建设农业职业教育四大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
建设农业职业教育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培育一批产学研一体化、高质量、高科技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和孵化园,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实现乡村振兴。
三、创新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多元化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需求高度融合。
一是深度推进“双网联动、双教结合”职业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农业人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省、市有总校、乡有分校、村有教学点的开放式学校,成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集团化学校。创新特色农职业教育,形成“一县一所”“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使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更好地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乡村振兴融合。二是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多元化、多层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采取“学点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集中式”“分散式”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培训。加大对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骨干农业技术员、种地能手的培养和培训,培养一批种养能手和乡村建设人才。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策,加大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力度。
通过立法,进一步确立高等农业院校、各层级职业院校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府要加大对农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办学经费、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策性的倾斜。建立人才回流动力机制,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回报家乡,助力投入乡村振兴。
布局冰雪装备制造“双子星”打造龙江经济发展“新亮点”
张莉委员代表民革省委发言
北京冬奥会以来,冰雪装备制造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年底,全国滑雪运动带来约10万套滑雪器材、万套滑雪服的消费需求,销售额亿元以上;冰上运动装备消费需求0亿元以上。我省是冰雪体育装备业最早兴起的省份,现有冰雪装备企业15户,产品涉及冰刀、雪板、索道、造雪机等多个品类。但我省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知名品牌较少,“领跑”能力不强;企业规模较小,“抱团”效应不佳;配套能力较弱,链条衔接不畅。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促进产业集聚为核心,打造装备园区“双子星”。
利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产业基础优势,在两地进一步打造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做好园区空间、产业规划,重点对接欧美知名冰雪装备生产企业和知名品牌以及国内代工企业,在园区投资建设高端冰雪装备生产项目。以园区内龙头企业为引领,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合作,提高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能力,培育一批综合能力强、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冰雪装备企业。
二、以坚持高标站位为依托,优化*策支持“服务器”。
加大租赁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奖励、金融支持等*策保障力度,研究制定“龙江冰雪装备产品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形成体系、扩大影响。同时,各级*府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具备基础的企业转型为冰雪装备制造辅助性企业,促进多元化、集群化转型。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助力,壮大金融合作“加油站”。
重视市场化融资。引导支持冰雪装备生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发挥我省冰雪装备制造基础雄厚、资源丰富和南方省份经济、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企携手走出去抢订单、参展、招商,助力企业开展南北合资、合作经营。
四、以技术自主创新为引领,锻造突围竞争“杀手锏”。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管理及销售手段,引进国内外优秀技术人才并给予优惠补贴。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合作战略联盟。如,可在哈工大创建冰雪装备材料研究中心,联合相关企业共建高新冰雪装备器材研发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助推产业联盟做大、做强。
五、以挖掘市场潜力为重点,深耕赏冰乐雪“文化圈”。
大力营造冰雪文化氛围,将冰雪基础设施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兴建室内冰场和简易雪场,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举办形式多样的冰雪活动,引导更多市民投身冰雪运动;在各级教育阶段普及冰雪运动课程,培养冰雪运动“接班人”,通过深度挖掘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潜力,促进冰雪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挖掘我省数字场景资源激发数字要素活力
吴海宝委员代表省工商联发言
近年来,省委、省*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年出台了《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我省数字化场景应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资源,但大量资源尚处于沉没状态,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关键和重点领域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仅列全国第25名,数字场景应用推广难题待破解。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解放思想,有序推进应用场景资源开发。
一是深入挖掘应用场景资源。在我省锚定的12类“大场景”中找寻“小切口”,分行业分区域分领域梳理堵点痛点难点,摸清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梳理编制需求清单。二是精准打造优质开发方案。每年选取智慧制造、数字农林等应用场景为主题,举办数字化场景应用展会和大赛,以大赛为平台,以场景求方案,以方案促应用。三是稳步推进应用场景拓展。做好数字化场景应用试点和推广的分层谋划、系统引导,分年度组织梳理、滚动实施应用场景建设项目,鼓励研发和运维团队在我省近身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有力推动应用场景提档升级。
一是大力引培和奖投优质企业。借鉴“湖州模式”一体化推进赛事、招商、引才和场景数字化应用,通过奖投并举促进获奖平台企业和服务商落户。二是积极整合和共享数据资源。加快数字化场景应用相关流程重组和制度重塑,形成一批高质量、高价值、面向场景需求的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三是加大认证和*策扶持力度。加大对优质平台服务商和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力度,完善落实相关税收优惠*策“免申即享”精准直达机制。
三、守住安全底线,有效防范应用场景开发风险。
一是进一步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坚持要素资源、应用市场和优惠*策公平开放,对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进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和服务。切实发挥*府引导和行业协同作用,对共性问题做到“一次开发、行业共享”,提升要素资源使用效率。二是进一步推进风险共担机制。在公开公正、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企业出一点、*府补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模式,分担数字场景应用风险,分解资金压力。同时,采取发放“云使用券”等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帮助降低上云用数成本。三是进一步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以“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可信开放技术框架开展数据流通和应用,加强*务、商业和个人数据的保护。强化平台企业、方案服务商、数字化场景应用方的整体安全意识,提高场景平台、云端、服务器的安全水平,保障企业安全、行业安全和社会安全。
着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省*协委员徐伟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省第十三次*代会提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可口、放心、丰富的龙江农产品,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更大贡献。在全面践行“大食物观”上,我省在系统思维、资源拓展、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存有短板。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打造理念更为科学的“中国粮食”。
组织开展大食物观学术研讨,由*府部门组织社会各界专家,深入探讨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资源开发现状、潜力及思路,提出创新方向和*策建议;构建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策体系;让大食物观进入生命健康课堂,从娃娃抓起,让新的食物理念渗透到各环节、各领域;探索开展大食物观资源库建设。
二、牢牢把握稳粮这个关键,打造产量更有底气的“中国粮食”。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带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做实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持续做强“农业芯片”,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和基地建设。
三、全方位多途径深挖“大食物”潜能,打造品类更为丰富的“中国粮食”。
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原则,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为打造“大食物观先行地”提供增量引擎。要做深“向耕地要”文章,围绕产粮大县打造玉米、水稻、大豆加工产业带;做深“向草原要”文章,利用牧业大县打造肉蛋奶加工产业带;做深“向森林要”文章,大力发展林区特色种植养殖业;做深“向江河要”文章,大力发展“三花五罗”、银卿等水产经济。
四、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打造品质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
一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实施品牌农业培育计划,积极通过企业整合品牌、展会叫响品牌、媒体宣传品牌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二是布局大食物仓储流通网络。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速建立覆盖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实施电商进农村提升工程,开拓线上线下双市场。三是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大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加速开发区、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提升服务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助力企业向园区集中,为打造优质安全、附加值高的大食物观先行地铸造引擎。四是培育大食物诚信体系。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名录,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检查检测手段,大力建设迫溯体系,加快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省*协委员高志*
省委、省*府高度重视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若干*策措施,为加快推进农高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近年来,在省委、省*府的支持下,佳木斯市委、市*府抢抓机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携手北大荒集团集最佳资源,出最优*策,举全市之力持续推进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考察调研,从近几年佳木斯农高区创建和实际运行情况看,在机械化、数字化、S、5G等技术应用方面虽然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和财*金融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加快推进佳木斯农高区建设步伐,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管理机构改革。
一是加快农高区体制创新。建议组建佳木斯国家农高区管理委员会,为省*府派出机构,由佳木斯市*府代管。进一步深化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农高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配套出台相关系列*策。二是加快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采取“管委会+公司”模式进行管理和建设,组建佳木斯农高区产业投资集团。
二、加快创新能力建设,补齐创新短板。
一是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建议由省科技、教育等部门牵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农高区开展对接,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二是拓展人才引育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用足用好国家农高区的“金字招牌”,制定出台人才专项优惠*策,扩大事业单位招聘自主权,对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通“绿色通道”。
三、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一是将农高区水稻全产业链、数字农业、生物农业、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项目建设纳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统筹谋划,重大产业项目优先规划布局,支持打造百亿级稻米加工产业集群。二是发挥北大荒农垦集团优势,聚焦农高区建设,充分发挥好建设主力*作用。三是将农高区建设纳入全省招商布局,吸引国内外农业领域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集聚。
四、加大财*支持力度,加快农高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财*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各类扶持资金并加大*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现有专项资金适度向农高区倾斜。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在建项目贷款给予财*贴息,吸引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助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二是设立农高区创新和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形成建设合力,解决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投资动能不足、效率不高、发展不快的问题,打通产学研通道,推动农高区高质量发展。
以开放龙江建设为引领构筑起向北开放新格局
省*协委员许龙川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这是黑龙江省贯彻落实*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重要指示精神的*治自觉,是新时代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的历史担当,也是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现实选择。高质量建设向北开放新高地,形成发展新动能,需要立足于国家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开放合作实际,综合考虑国际和国内新形势,重点深化对俄合作,不断扩大中俄务实合作领域和规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中俄互联互通水平。
建设和完善中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畅通人员和货物跨境流动,对于释放两国地区合作潜力、促进两国毗邻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要积极研究中俄铁路、海运和管道基础设施方案,提升两国地区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效发挥中俄“东北—远东”*府间合作委员会和相关合作机制作用,规划开发两国互联互通的新通道,提高中俄人员和货物往来便利性。
二、对接中俄地区发展战略。
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等优势,积极对接俄东部地区超前发展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优先项目,加强对俄产业合作;以俄加大远东能源开发和利用为契机,通过参股、股权收购等方式,参与俄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加强对俄投资合作。
三、深化中俄跨境产业合作。
围绕先进制造、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数字金融、特色产品等产业领域,构建中俄跨境产业链,推动两国产能合作,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结合中俄各自的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扶持*策,探索建立中俄跨境自由贸易区和跨境超前发展区,通过构建投资贸易自由、人员流动自由的开放合作新制度平台,助力两国跨境产业发展。
四、强化人才支撑战略。
推动《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落实落地,打通落实*策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优化龙江引才育才留才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俄罗斯等国家专家学者的引进力度,把人才智力势能转化为龙江创新发展动能。
五、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战略研究。
建立完善与相关国家在科技发展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合作,挖掘合作需求,打造科技人才智库。积极发挥科技智库的评估与决策咨询作用,针对“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科技创新合作重点方向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发布科技创新合作研究报告。
六、探索科技金融合作。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建立面向对外合作国家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投融资机制,重点支持面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服务龙江振兴发展
省*协委员姜同河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省第十三次*代会对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作出进一步部署。实施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大幅提升,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依靠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切实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按照省委、省*府部署,近年来,省内各高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年,我省高校专利申请项,专利授权80项,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09%和4.19%;高校转化成果项,成交额.65亿元,同比增长7.7%,我省高校科技成果总量和转化率均有提升,发展态势较好。但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比例较低、重量级项目转化比例较低、优秀科研成果省内转化少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力度。
参照省*府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制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对个人实施重奖,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社会价值大的实行重奖,让所有科技人员、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科研,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对省属高校重点围绕成果转化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挂钩,用*策导向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制度。
聘请既了解高校科技、专业、学科、平台,又了解企业生产、发展需求的职业经理人,依托职业经理人搭建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应用平台,把高校的优秀成果及时嫁接到企业的生产需求中。
三、建立用好“三个清单”。
系统梳理行业企业需求清单,对接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系统梳理高校科技成果清单,及时发布推介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组织开展成果发布对接活动,开展科技成果招商;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年度报告和绩效评价清单,评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校,使高等教育真正赋能于龙江振兴。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贯通工程。
依托“头雁”项目等,深化校企协同融合创新。持续推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创投机构校园行”“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措施,成立“四新”成果转化联盟和专家协作平台,优化融汇创新链条,提升高校科技成果服务产业振兴发展的效率效能。打造“全流程”精准服务。对标“”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深入实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实施成果培育“贯通工程”,推动高校科技“真成果”产出提质增效;实施产教协同“融通工程”,做优高校成果产业化“软环境”;实施产业化路径“畅通工程”,提升“全过程”服务效能。
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郭铭华整理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荆天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