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游玩东方明珠电视塔,都发现下面有一个展览。买票登塔的时候,票价中包含了这个展览。进展厅之前,想找一些介绍的资料或文字,却什么也没找到。第一次进去时,一点没有心里预期。小小的门,太一般太一般。
很拉风
惊喜在进入那个不起眼的门脸以后。首先看到灯红酒绿,看到行驶在民国时期大上海的各式车辆。这些年看了不少年代剧,有的车型在影视剧中见过,有的没有看过。车子是真的,不是模型。沿着指定的参观路线上楼。才发现前面的种种,不过是开胃酒。
这是旧上海的旧风情再现。这样风情画一般的重现,不是这里一处。南京博物院底层也有一个老金陵。只是,东方电视塔下面的好像更加真实。
卖小吃的、打铁的、编竹器的等等,流动小贩和一些粮行、酒铺、药店等有自己门面的店铺,做的活灵活现。现实的场景加上蜡像人物的参与其间,游客好像身临其境。赶集的集市、江南的民居、小桥流水的妩媚,随着脚部呈现。朦胧的灯光下,水乡的风景构建成迷人的休闲之地。
精美的花轿
一户户普通人家门口挂着的小物件,更是将民国水乡人的生活,做着真实的复制。大上海的石库门,如今有了很多保护。只是保护迟了点,很多精美的建筑已经消失。当年老北京的古迹,虽经梁思成、林徽因多方奔走,还是被破坏了大半。如今为了复现,制造一批假古董滥竽充数。
老上海的石库门据说也毁得差不多了。展览馆里,看到了完整的石库门。其中一些,与电视剧《刀锋,》中多次出现的如出一辙。不只是谁抄了谁的作业。看着用全息技术制造出来的石库门,不由感叹:曾经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所,现在借助科技的力量让游客参观感受,颇有几分滑稽。
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外国人匆匆的脚步,行走在大上海的每一条繁华道路。十里洋场上,一个个外国领事馆,是那个时代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徐家汇周围的洋建筑,咖啡馆,花园别墅等,展览馆用一定的比例,制造了精美的造型和逼真的形象模型,一一展示在游人面前。
诱人的鱼鲞
进进出出外国人的趾高气扬,租界的真空地带,近年的谍战剧里,已经表现很多了。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片属于外国人的生活场地,与前面看到的底层老百姓,相隔何止天壤之别!那年那月的故事,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这个展馆,比我想象的大多了。这一个展区,展示了*浦江边的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各种建筑。*浦江、苏州河、小火轮和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今天也是上海的标志之一。当然,更具有标志性的和平饭店,*府办公大楼等等,也一一呈现在面前。
除了静态的建筑。与现在的证交所仿佛的证券交易所,一样得人声鼎沸,一样得熙熙攘攘。民国史上,在大上海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如汪精卫、张学良、宋氏姐妹等的豪宅,随着我的脚步,一一出现在眼前。
风情旧街
从介绍得知,建筑风格上的区别,我细细辨别:西班牙风格、澳大利亚风格、英伦风情、美国特色等诸如此类的不同,看得我眼花缭乱。教会的唱诗班、内敛的嬷嬷。他们以真人同样大小的比例复制出来,代表了另一种与我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信仰。
看到城隍庙了。我一边看一边回想,印证现实中的城隍庙与这里的异同。展厅里,利用高科技手段,使得每一个参观游玩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风景。你以为自己在欣赏风景,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一如卞之琳《断章》的意境。
一样的喧嚣
开心、意外,高兴的不仅是孩子,每个游客都很惊喜。有的大人领着孩子一次次重复进入。看风景的人看着他们时不时挤眉弄眼,挥手跺脚,乐不可支地拍照再拍照,为自己,为别人,为偶遇的同行人。
我用不慢的速度,逛了一个多小时,不累不烦,始终处在新鲜的状态中。当画面出现新旧掺杂、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与尊贵显赫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场景时,我意识到,再多的代入,也不过是个展览。不经意间闯进镜头游客,跟着感受科技时代的意外收获罢了。
难得一见独轮车
稍稍遗憾的是,如果在展厅最后,布置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新上海风情,而不是仅仅在结束的地方介入到故事场景,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