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的一篇报道曾写道:“很多人突然意识到,金城兰州的复工复产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牛肉面这一被忽略的日常生活元素,在人们失而复得之时,自身的意义便随之浮现——它竟如此深入我们的日常。正如海德格尔论述的“锤子”那样,当这一事实失败时,我们才能真正注意到它。
在兰州,日常饮食中离不开牛肉面。很多老字号的牛肉面馆早上五六点就开门了。那时便有人去吃碗“头汤”,边喝汤边吃面,吃得满头大汗。老一辈的人认为,这样吃着非常暖和,可以把身体唤醒。“下个撒滴?”,“二细,辣子、蒜苗子多些。”这样的对话在牛肉面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一、本地文化
“在兰州,没有兰州拉面的叫法,就只有牛肉面!”。这种词句上细微的争论在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都俯拾皆是,传达出维护的意味、表达出在意的态度,是兰州基于牛肉面已经形成强势的本地性文化,兰州人也已形成深深的认同和归属感。牛肉面馆在兰州随处可见。在重要商业中心、居民区以及火车站等人口流量较大的地区分布尤其明显。
将地图比例不断放大,牛肉面馆已经嵌入兰州的大街小巷之中。每一个兰州人都有个“牛肉面馆的地图”,以自家为中心,方圆数里内的牛肉面馆都被标注在上面,并随着自我的成长,越来越多。人们甚至不用记那条街巷的名字,只要告诉这条街巷上有哪家牛肉面馆,那么老兰州人一听便会知道你所处的位置。
作为兰州市的“烫金名片”,兰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牛肉面成为兰州与国内、国外其他城市沟通的桥梁。目前兰州牛肉面已经遍布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面馆数量近10万家。不仅如此,兰州牛肉面也积极地向着海外拓展。
年,马子禄牛肉面馆在日本东京正式开业;年兰州牛肉面计划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各开设一家牛肉面馆。没有一个兰州人不强调兰州牛肉面对于兰州的意义。有数据表明,牛肉面从业人员达1万人左右,年营业额基本超过10亿元,每天有近万消费者选择牛肉拉面。
二、牛肉拉面之乡
兰州市近万人口,也就是说每天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要吃牛肉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兰州牛肉面就是兰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年,兰州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牛肉拉面之乡”,成为中国拉面的代表之一。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兰州牛肉面”因为遮蔽了现实存在的其他种类的牛肉面而名满全国。
那么,兰州牛肉面是如何被作为一个代代相传的观念流传至今日的呢?无数的消费者、从业者、行业都被汇聚到这一碗面上。在兰州,这一碗普普通通的面却勾连、聚合、促进着多样的人与关系,不断有人、财、物的流动,不断有新的意义生成。那么我们不禁发问:在此意义之上牛肉面能否被视作一种媒介?人、资源、城市空间、文化、符号与牛肉面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关于兰州牛肉面的学术研究有很多。一些学者对兰州牛肉面的技术和原料进行了研究。杨小平在《兰州牛肉拉面生产工艺研究》中详细讨论了兰州牛肉面的生产工艺,强调原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对兰州牛肉面的色、香、味的重要性。李兴林等人的研究集中在拉面粉添加剂对面粉性能的影响,他们发现拉面的添加显著改变了面条的混合时间、面筋强度、面团揉捏性,这提供了制作不同面粉食品的可能性。
有学者从经营管理、产业发展以及制作方法等角度研究为主。高小岩主要讨论了如何将兰州牛肉拉面作为地方风味培育成全国快餐连锁品牌,提出了将资源与标准化、科学化、连锁化战略相结合的建议。刘笛在强调了原产地效应对品牌推广的重要性,并认为兰州牛肉面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原产地的使用进行品牌推广。
三、研究
有学者将兰州牛肉面视为快餐的一种。将其和麦当劳进行的比较,认为虽然两者都是快餐,但是在标准化方面的差距极大,其认为兰州牛肉面也需要适度的标准化,推动牛肉面更好的走向全国市场。
吴思等人通过兰州牛肉面和天津狗不理的详细比较表明。兰州牛肉面对自己的品牌宣传少,重视不够,差异小,地理位置不明确,经营和成长性差,事实证明这是不够的。闫新艳认为“只有挖深入挖掘作为兰州地域特色饮食的牛肉面,为兰州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饮食文化的进步,推动城市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1.文化符号
也就是说,这些学者是将牛肉面视作产业,研究的目的是将牛肉面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更好地促进消费或者增加就业等。当然,也有学者逐渐挖掘牛肉面的文化意义和认同。牛肉面不仅是日常饮食,更在于唤起我们对于某些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符号联想。
“与其他文化符号所不同的是,兰州牛肉拉面是盛在碗里的文化符号。”“基于这个文化符号,一碗面,代表一座城市,是舌尖上的口碑,是地域文化的显现,成为兰州人的精神标志,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味道。”在祖祖辈辈日常饮食的浸润下,牛肉面已经和兰州人融为一体,成为兰州的象征。提到兰州就会想到牛肉面,提到牛肉面就会想到兰州。
2.认同感、归属感
“牛肉面的存在是兰州人的集体情感与共同回忆。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个集体符号,建构了兰州人对牛肉面的集体记忆,也促进兰州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饮食先入胃,再入心。美食满足人类基本物质层面的需求,而且也在方方面面体现了人类的文化属性。地方性美食与当地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来说,食物通常承载着重要的象征意义,食物的发展演变可以窥探出地方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人们不仅不断地向饮食添加超过其事物本身的意义,也在饮食这个介质上,交往、联系、沟通以及实践,产生出新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所谓“饮食文化”,凝聚着本土的文化及身份认同。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树立城市形象、城市名片的标志。
3.经济文化
在兰州,这碗小小的面为什么如此重要,能够对经济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牛肉面不是自然而存在的。在二十世纪以前是没有兰州牛肉面的,甚至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牛肉面只是普普通通的小吃,远没有如今这番的影响力。
兰州牛肉面并不是预先就存在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多重因素互动构建出来的。牛肉面作为一个地方性小吃与兰州这个城市名称相连接,需要实实在在的现实因素。
地理位置决定了兰州兼具黄土农业文明和草原畜牧文明的双重特征。受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双重滋养:周边农牧产品丰饶,传统生活方式农牧混杂;加之商业文明始于上古,早在张骞打通丝绸之路之前,就有“金玉之路”开通,东西往来,南北勾连,使兰州商贾云集、百货齐聚。
从时代特征看来,兰州牛肉面馆的发展契合兰州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全兰州市经营的牛肉面馆只有寥寥几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休息日一家人一起去吃牛肉面,还是很隆重的消费行为。
四、市场经济驱动
80年代之后,人们的跨城市流动,为兰州带来大量流动人口。商业环境的慢慢松动,带来人们日常“急急忙忙”,早餐不一定要在家里吃,做早点的时间可以用来干点别的。牛肉面馆正好切合了这种需求。而其两三毛的价格奠定了“大众美食”的基础。
那个时期,由于消费者多,门店狭小,于是牛肉面馆的街边便形成了蹲着吃的盛大景观,目前有一些老一辈的兰州人仍保留着蹲着吃的习惯。在兰州牛肉面从地方小吃变成风靡的快餐饮食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驱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迁中使得人们的饮食变得越发与个体相关和缺少互动性,也就是单独自己吃饭代替了群体一起吃饭。对财富的追求使得饮食方面的选择,不再关乎一起吃饭的伙伴,而是受制于食品生产技术水平和口感,以及人们在当今下感到时间流速加快带来的束缚。
在饮食方面节约时间来增加总体时间成了方式之一,放弃在家吃饭而在外就餐成为节约时间的好办法。哪些食物价格较低廉以及节约时间,人们就选择哪些食物,因此选择了兰州牛肉面而放弃了其他选择。所以这是一个兰州人与他们所匹配的食物双向选择的过程。
随着如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马鞍军牛肉面”、“国保牛肉面”、“舌尖尖牛肉面”以及“松鼠家牛肉面”等各具特色的牛肉面馆纷纷出现。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它的数量在裂变式增长中完成了从地方小吃到大众快餐的质的飞跃,成为兰州人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家各具特色的牛肉面馆作为兰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嵌入大街小巷。特别是兰州市城关区的店铺密度最高,达到了3.06家/平方公里。根据白永平的研究:兰州市牛肉面馆形成了城关—七里河集聚区、西固集聚区以及安宁集聚区三大集聚片区,城市分区之间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连片集聚区。
结语
在这些集聚区中,兰州市的重要商业中心、居民区以及火车站等人口流量较大的地区尤其明显。目前兰州市所管辖的三县五区内兰州牛肉拉面馆已经超过了一千六百家,其中从业人员达1万人左右,年营业额基本超过10亿元,每天有近万消费者选择牛肉拉面。兰州市万人口,也就是说每天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要吃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在不断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兰州牛肉面与兰州的关系越发密切,越发得到了兰州人民和兰州政府的认同。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兰州这一小范围创造出基于兰州牛肉面的稳定性。时间驯化了兰州人这一群体的同一种属的口味。在慢慢发展过程中,兰州牛肉面也不断传播到除了兰州之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