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银监会、保监会今年以来出台多个金融监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证监会也不敢示弱。
1月19日,证监会以年案件办理通报的方式,宣告了自己今年进一步从严监管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化解风险的立场。
证监会表示,总体而言传统违法案件占比依然较高,操纵市场案件数量减少,老鼠仓得到有效遏制。去年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三大类传统违法案件合计立案件,占全部立案案件的65%,仍是主要违法类型。针对“靠消息炒股”的市场突出问题,稽查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全年新增内幕交易立案件,占新增立案案件的32%,同比增长54%。
证监会还总结了一些市场乱象,包括信息披露各环节恶性案件、内幕交易重大案件仍然多发;操纵市场团伙化、短线“坐庄”特征明显;新三板、私募领域乱象增多;部分中介机构丧失执业操守问题突出;造谣传谣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证监会年的监管大棒,将重点挥向这些日益增多的市场乱象。
那么,证监会将对这些证券市场乱象如何从严监管,本期海银视角将做全面详尽解读。
年证券市场从严监管8大动向梳理
证监会方面明确表示,下一步稽查部门将继续以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依法全面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整治市场乱象,保护投资者利益,净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乍看之下,这番话似乎并未披露其年加强监管打击市场乱象的侧重点与方向。但如果深入分析证监会此次通报的各类证券市场乱象处理事件,就能发现证监会今年的监管打击重点,将放在8大层面:
1、信息披露各环节恶性违法案件多发
按照证监会披露的数据,年启动违规披露案件立案调查64件,较去年增长33%,财务造假(占40%)与重大事项不披露(占26%)是主要类型。
其具体表现在四大方面:
(1)造假环节不断延伸,涉及IPO、再融资、并购重组、持续披露等多个领域。有的在IPO申报前即开始谋划造假;有的在通过发审会后、取得发行核准批文前隐秘粉饰财务数据;有的在公司上市后长期、系统性造假。
(2)造假手法不断翻新。有的滥用行业特点,寻求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差异的“制度红利”。有的通过境外公司,或依靠海外客户跨境造假。有的与关联方串通编造虚假合同纠纷,利用司法判决支付违约金的方式实施造假。
(3)并购重组违规披露折射脱实向虚倾向。有的用空壳公司以“名人效应+高杠杆融资”进行收购,不及时披露重要进展信息,严重误导投资者。有的大股东在控股权转让过程中隐瞒实情、控制节奏分阶段披露,不断“拉抽屉”。
(4)信息披露异化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工具。有些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控制信息披露节奏,一方面利用误导性陈述频繁发布公司转型、对外收购以及项目研发突破等利好消息影响投资者预期,另一方面推迟发布企业亏损或收购失败的利空消息,或与不法私募机构勾结利用信息优势操纵市场,或提前高位精准减持股票从事内幕交易。
2、内幕交易大案频发,并购重组仍是重灾区
数据显示,年内幕交易平均案值超过万元,7%的案件涉案金额突破亿元,超过70%的内幕交易获利,最高收益余万元。从内幕信息看,并购重组仍是内幕交易重灾区,利用高送转、重大亏损等业绩类信息从事非法交易案件多发。
从涉案主体看,法定内幕信息知情人直接交易仍占40%,内幕信息泄露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知情人子女就读学校校长、银行审贷人员、市场掮客、开办企业所在地**干部等。
从传递方式看,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客观上为内幕信息在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多种熟人圈内多层多级多向传递提供了便利,形成一批窝案串案。统计显示,超过25%的案件涉案主体在3人以上,最多7人同时被查。
海银视角认为,证监会披露的这些数据域内幕交易行为,主要目的是敲山震虎,以此告诫那些企图通过内幕交易获利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旦被查实将从严处理。
3、私募老鼠仓问题逐渐凸显
应该说,年老鼠仓立案13件,立案数量同比减少60%,由此可见违法高发蔓延态势初步遏制。
但从涉案领域分析,8起案件涉及私募从业人员老鼠仓,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自营等传统多发领域,表明私募老鼠仓问题日益突出。
就违法行为分析,共同违法案件增多,由私下单独交易转变为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合谋从事非法交易;有的老鼠仓与内幕交易、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相互交织。
就违法性质分析,个别从业人员在我会打击老鼠仓专项行动背景下仍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在接受调查期间继续作案,性质十分恶劣。
证监会这番表态,已经明显表明相关部门对这些违规人员嚣张气焰感到震怒,下一步从严监管打击私募老鼠仓问题将成为打击遏制老鼠仓行为的重中之重。
4、操纵市场团伙化、职业化特征明显,“短线坐庄”情况突出
证监会披露年操纵市场立案38件,同比下降17%,但在其案例解析过程,有些新的操纵市场行为动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