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2.html一、本专业的方法要求
我大学学的金融学专业,既有文科的因素也有理科的因素,本科的学习在理论方面以听老师讲为主,有的也涉及小组合作学习,而理科因素就是需要上一些计量课程。另外实践方面的训练也很多,很多课程是需要实操的比如会计的做账,上级模拟金融实操,还有一门创业导论课,整个学期就是班级分成创业小组,选择创业项目实操,最后提交商业计划书和展示。
(一)理解加探究
知识的学习既需要记忆也需要理解。理解是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进一步模仿就属于对于知识的运用,最后探究进行高层次的知识的运用,而且我认为整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模仿探究的的学习过程又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是一个对知识循环学习的过程。我比较擅长图像的记忆,所以在面对需要记忆的知识会倾向于画图表或者流程图这类,而且喜欢列出整本书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理解里面的内容。我觉得有学习力的表现是善于发现各种学习的特点和区别,进而能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方面是比较灵活的且具有弹性。
(二)经验加模仿
高中的时候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大学里用得很多,其实在高中的时候都是被老师要求必须预习或者复习,但是到了大学里,预习复习对我的学习特有帮助,尤其是高数那些,如果没有预习直接就去听会觉得听了个寂寞啥也听不懂,但是如果提前预习会觉得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然后及时复习,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觉得相对轻松一些。
专业能力学习一开始肯定需要模仿的,而且一些基础的操作比如会计的做账,银行的柜台业务,模仿基本就能获得,但是比如涉及股票模拟操作这些也需要结合之前学到的模拟知识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操作,而且这样的探究活动会加深我对于学科的认识,而创业课程就是完全在做中学了。
二、成功的模仿学习
现在回想大学的学习,如果按照记忆、理解、模仿、探究的学习方法,采用最多的是模仿的方法,甚至有无处不在的模仿。
(一)模仿老师学科思维
在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习得课程的知识,了解教师言语中透露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使用的PPT和板书,都展示了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思维逻辑。举例来说,大三的时候学习的《国际金融》,老师上课所用PPT里内容呈现的逻辑可以看书老师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思路。同时老师的讲授过程会举出国内外的许多实例,除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课的内容,也让我们明白这门课程需要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掌握。而在大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也是如此,老师喜欢用板书的方式呈现课堂要点内容,在誊写板书的过程,我们也厘清了课程内容的逻辑。因此,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老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思维逻辑。
(二)模仿科研过程
毋庸置疑,模仿可以有效的提高活动效率,科研探究中亦是如此,但科研过程也需要无效率的探究方法。在大二的时候在老师的鼓励下,组了一个团队申请大创项目。整个过程老师并没有给定选题,而更多的是给与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比如说,当时一个小组成员了解到众筹是当时的一个小热点,而我自身又在思考金融作为一个追求利益的存在,是不是可以为公益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当时小组就探讨如何将众筹和公益项目进行结合。到正式写项目申请书和结题论文的时候,也走过许多弯路,比如说找的数据太旧、参考的文献质量不高且年代比较久远,文段中太多口语表达等等,等老师都一一指出了问题,我们再修改。整个过程其实是效率并不是很高的,经常是犯错以后再订正。但是整个无效率的过程保留了我对于探究的兴趣。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方法等的可复制可模仿,我的毕业论文就完成得比较顺利,在大部分同学还在改初稿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毕业旅游了。
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模仿不同,一个具有内隐性,一个则重于做中学;同时实践活动和科研探究中模仿所用的范围也有所不同,实践活动的全模仿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当然也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但科研活动却不适用仅采用模仿的方法,科研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流程是可以模仿以提高效率的,但探究过程的无模仿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更有助于探究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三)模仿实践行为和制度
我在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通讯社的社团,社团主要负责学校的校报编辑,平时每周一次例会讨论下一期报纸上通讯稿的话题,并且为各学院近期举办的活动安排写新闻稿的人员,此外社团还实行老带新的师徒制。大一的时候主要是跑各个学院的活动新闻,活动结束写完新闻稿就发给大二的师傅修改,等到自己上大二的时候也会有1-2个徒弟,需要帮助改稿。由于实行师徒制,社团成员在社团中成长很快,而且文风,改稿风格在师徒之间也会有一定的传承。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