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源证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杰特区金融业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 [复制链接]

1#
年8月18日下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以“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新使命与新探索”为主题的智库圆桌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应邀参会,并作了主题为《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深圳特区金融业40年》的演讲发言,总结了深圳金融业发展的成绩、原则和短板,并提出了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下一步构想。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文/何杰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一、深圳金融业发展的成绩1.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形成跻身全国三大金融中心。-年,深圳GDP年均增长约22%,金融业增加值实现了从0.16亿元到亿元飞跃式的发展,年均增长约28%,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早在本世纪初期,深圳便已跻身内地三大金融中心。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金融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年上半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6%,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9.1%,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第三。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6.2%,高于年和年的12.7%和13.6%,近三年比重逐步增加。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税收.7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1%,居各行业首位,是深圳最大的税收来源。上半年深圳金融业拉动全市GDP增长1.3个百分点,为深圳经济V形反弹提供了坚实支撑。表1年上半年主要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及存贷款指标情况2.质量效益居于全国前列总体绩效表现良好。深圳以不到3%的从业人口,创造了全市近1/6的GDP和近1/4的税收。在年3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深圳列全球第11位,在国内仅次于上海(第4)、香港(第6)和北京(第7)。细分领域主要指标全国居前。银行业方面,截至6月末,深圳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百分点;资产、贷款和存款规模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证券业方面,截至6月末,深圳23家证券公司净资产、净资本、净利润均居全国第二位;总资产、营业收入位列全国第一。保险业方面,截至6月末,深圳保险法人机构总资产5.1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3.资本市场发展全球领先深圳上市公司数量与上海并驾齐驱,6月10日,深圳本地A股上市公司数量累计达到家,超过上海的家,目前深圳A股上市公司已达家。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深圳企业占比12%,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本土企业数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国第一。全国十大证券公司、十大公募基金中,深圳各有3家;上半年创投企业20强中,深圳有5家;深圳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有多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作为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深交所-年IPO数量居全球第一,交易量多年一直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年上半年深交所创业板指数累计上涨35.6%,大幅领跑全球主要市场指数。4.拥有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深圳是亚太地区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拥有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深圳拥有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和金融科技系统性重要基础设施,如百行征信是全国唯一持牌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等机构均落地深圳;深圳编制了全国第一个金融科技()指数,跟踪该指数的LOF基金已在交易所成功挂牌;深圳联合港澳金管局推行“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年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一级首次考试在8月15日以“线上考试”方式进行,深港澳三地共有余人报考;深圳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深港澳金融科技联盟已落地深圳;在最新一期GFCI“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以及浙江大学AIF“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排名中,深圳均位列全球第6名。二、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两大原则1.改革创新是鲜明主线本世纪之前,从深圳诞生了多个全国“第一”项金融记录,包括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登记专业机构、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家创业投资机构等。本世纪以来,深圳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方面持续探索、推陈出新。近年来,在P2P网贷风险处置方面,深圳创新推动“良性退出为主”的处置方式,为各方贡献了有益经验。2.服务实体是根本宗旨年至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增加了2.3倍,同期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增加3.1倍、2.7倍和2.7倍,均高于深圳。年至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为9%,二者增速基本匹配。年底,深圳第三产业占比约61%,远低于北京的83%、上海的73%、广州的72%。在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上市公司方面,年至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数量增长了1.77倍,同期北京增长1.6倍、上海增长1.02倍,而且深圳新增的A股上市公司中近90%为民营企业。在刚刚发布的年度世界强名单中,深圳的强民营企业数量是全国也是最多的。新冠疫情后,深圳创新推出“金融方舟”工程,为疫情期间受困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金融方舟”实行牵头银行负责制,牵头银行组织证券、保险、融资担保、深交所等组建金融服务团队,提供咨询、诊断、纾困等一条龙服务,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截至目前,已服务企业2.97万家,已发放贷款亿元,相关工作也仍在推进之中。三、深圳金融业发展的短板1.处于“1.5梯队”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在金融市场体系、总部机构、资源聚集等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目前,北京、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均为深圳1.7倍左右,存款余额分别为深圳2倍、1.6倍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远高于深圳。2.国际化程度较低深圳没有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相对较少,外籍人士占常住人口比重仅0.2%左右,低于北京的1%和上海的0.73%;全国41家外资法人银行中深圳仅有5家,约为上海的1/4、北京的1/2。在国家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更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仍选择落地北京、上海。3.金融人才缺乏深圳CFA协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从人发展到现在的人,CFA人才增速是亚太地区最快的,市级和区级也给予了CFA人才相关奖励。但是从绝对数来看,仍然只有北京的1/2、上海的1/3,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四、下一步构想“十四五”时期,金融业的中心工作依然是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在深圳“双区驱动”背景下,对深圳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想法。1.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地方金融风险包括P2P网贷存量出清风险、私募基金风险、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地方新兴金融风险与投资公司风险等,目前地方金融风险仍较大,维护金融安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做好金融业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至关重要。总结过往经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金融业是一个必须强监管的行业,以商事登记便利化为改革方向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并不适合于金融业。其次,监管要统筹考虑监管方式、力度及行业发展需求。第三,衡量金融创新有三个标准,即:是否提升效率、是否降低成本、模式可否持续,P2P本质上并没有降低社会成本,商业模式也不可持续。第四,金融创新与KYC、KYP、KYB要同步进行。第五,业界不能逃避监管,而应主动接受监管。第六,要加强从业人员伦理道德和心理建设。第七,金融风险防控及监管体系改革要持续推进,深圳也拟先行先试,建立个人破产制度。2.以服务实体为宗旨,大力推进“金融+”战略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稳步推动金融为各行业赋能,推进“金融+制造”、“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金融+海洋”、“金融+产业链”以及“金融+双循环”等战略。3.以“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金融改革开放一是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三地车险一地投保”,正在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加快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推动“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二是先行先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制度改革。三是率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规则和制度体系。四是探讨金融法律体系的突破,如迪拜和阿布扎比的法律体系突破。五是在加强与伦敦、香港等地金融合作基础上,构建与更多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对话机制。4.依托深交所,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一是支持深交所以注册制改革为契机加强资本市场创新,有效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利用创新资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能力,全力打造国际领先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建设世界一流证券交易所。二是加快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城市。5.打造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一是集聚一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拓展市场、创新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把深圳建设金融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培育、推广应用高地。二是积极开展监管沙盒试点,鼓励运用科技治理和合规科技,推动实施包容性监管,着力建设国家级金融监管科技示范区。三是出台市级层面金融科技专项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打造金融科技物理集聚区。四是加大力度培育金融科技人才。6.以示范引领为目标,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一是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推动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接轨。二是借助社投盟、国际公益学院等第三方机构力量,并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形成政商学界的工作合力,加快推进社会影响力金融发展。7.营造国际一流金融营商环境,高标准建设金融集聚区一是不断优化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加快业务转型发展。二是加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高水平建设和联动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金融服务区,提升深圳金融空间承载能力,并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金融,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业发展格局。三是落实金融人才专项政策,深入推进“深圳市金融人才百千万工程”,妥善解决金融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强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四是支持深圳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等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加强资本和人才输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